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永磁动力“牵引”轨道交通绿色低碳新风口

来源:低碳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日报 12月10日株洲讯 12月9日,2021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期间,“一磁伊始 永动我心”永磁动力技术与市场应用论坛在株洲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丁荣军

中国日报 12月10日株洲讯 12月9日,2021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期间,“一磁伊始 永动我心”永磁动力技术与市场应用论坛在株洲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丁荣军、王耀南、黄小卫等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纵论永磁技术之道,探讨应用发展之策,共商永磁动力技术未来。

“一磁伊始 永动我心”永磁动力技术与市场应用论坛

永磁牵引电机已经在我国高速动车组、地铁等领域得到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介绍,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我国轨道交通在永磁电机方向加速前进。永磁电机在列车的能耗、效率、控制性能、轻量化、小型化以及可维护全寿命周期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刘友梅认为,永磁牵引电机目前还存在材料价格较昂贵、结构设计需改进、标准规范不完善等不足。面向未来,永磁电机应加强新的磁性材料、磁路结构等新技术研究,永磁牵引系统一体化,减少电机在转向架安装空间,提升传递效率,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永磁电机的状态监测、健康管理以及寿命预测等信息进行管理,实现牵引系统智能化发展。

“我国目前已形成完整的永磁动力产业链条,从前端材料到中段部件,到下游应用,汇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技术研发实力位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说。

丁荣军认为,永磁动力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整个永磁系统的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永磁动力”替代传统动力系统,可满足“双碳”背景下,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船舶、航空航天、发电、冶金等多个产业的发展需求。

丁荣军建议,共创永磁动力产业协同发展创新生态,以株洲为核心,抓紧培育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永磁动力产业集群,打造永磁动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永磁动力产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长期深耕永磁驱动技术领域,通过十余年技术研发和探索,在多个领域和为众多客户进行高端定制化产品开发并应用,目前有余台永磁电机运行。今年12月3日开通的中老铁路上,从昆明车站出发的复兴号动车组就搭载着由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研制的牵引电机和牵引变压器。

中国中车党委常委、副总裁马云双表示,株洲是中国中车最为重要的产业基地,业务范围从最早的轨道交通,全面发展出风电装备、新能源客车、新材料、半导体、光伏、海洋装备等诸多战略新兴产业,此次论坛提供了又一次共话先进技术、共商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中国中车愿与行业各位同仁一道,充分把握绿色低碳发展机遇,携手传播绿色理念,共促以永磁动力为代表的绿色低碳装备制造业发展,努力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双碳”行动中展现应有的责任担当。(魏如烟 图文报道)

文章来源:《低碳世界》 网址: http://www.dtsjzzs.cn/zonghexinwen/2021/1210/1797.html



上一篇:「媒眼看世界」第50期:绿色低碳,打赢“明日之
下一篇:绿色物流、低碳生活,顺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供

低碳世界投稿 | 低碳世界编辑部| 低碳世界版面费 | 低碳世界论文发表 | 低碳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低碳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