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世界》栏目设置[05/29]
- · 《低碳世界》收稿方向[05/29]
- · 《低碳世界》投稿方式[05/29]
- · 《低碳世界》征稿要求[05/29]
- · 《低碳世界》刊物宗旨[05/29]
突出绿色低碳抓好产业减排 四川积极行动应对气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300多年前,寓居成都草堂的杜甫为我们描述了西岭雪山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壮美景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曾经的美丽图景正在消逝。上世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300多年前,寓居成都草堂的杜甫为我们描述了西岭雪山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壮美景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曾经的美丽图景正在消逝。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岭雪山地区气温持续升高,冰雪消融加剧……
四川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人口、经济、设施体量大,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高温热浪、极端降水、山地灾害对生态系统健康、水资源供给、城乡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风险日益增大。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止于此,在更大的范围内,气候变暖正导致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呵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定落实《巴黎协定》既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也是保障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四川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绿色理念引领发展,协同推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实施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空间格局、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突出绿色低碳导向 气候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绿色既是四川的底色和本色,也是四川的优势和机遇。为把生态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低碳发展优势,四川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重要内容,融入治蜀兴川各方面、全过程,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循环经济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生态环境保护。四川提出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的目标,建立多个涉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构建起以《四川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为核心的政策规划体系。强化目标导向,将碳强度控制目标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降碳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近五年,四川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左右;2013年以来,年度降碳目标责任考核均为优秀等级。
突出抓好产业减排 低碳发展内涵更加丰富
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退出,严控“两高一资”产能盲目扩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前两年累计压减粗钢产能497万吨、炼铁产能200万吨,淘汰煤炭产能3912万吨。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2017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5。2%。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双七双五”产业,培育新经济业态,发展绿色金融、生态文化旅游业。2017年,全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8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第三产业比重较2010年上升15个百分点。强化农业减排,促进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效,推动农林废弃物、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2017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9%。
突出发展清洁能源 低碳能源体系更加优化
开展能源革命,压减火电和煤炭消费占比,推进煤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科学开发水电、天然气(页岩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施风光水多能互补,建设“三江”水电基地,提升水电丰枯调节和外输消纳能力。2017年,全省水电装机容量达7589万千瓦、稳居全国第一,全口径水电外送电量创历史新高,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深入实施“气化全川、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工程,以燃煤锅炉和成都平原为重点,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家居家电等领域实施电能替代。推进汽车充电桩(站)建设,截至2017年底,建成充电桩1。16万个,集中式充换电站375座以上。“十三五”前两年,完成13座机场82座登机桥桥载电源改造,推进机场地勤车辆“油改电”,电能替代电量累计达到60亿千瓦时。推进港口船舶使用岸电,首艘LNG燃料动力船舶投运。
文章来源:《低碳世界》 网址: http://www.dtsjzzs.cn/zonghexinwen/2020/082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