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世界》栏目设置[05/29]
- · 《低碳世界》收稿方向[05/29]
- · 《低碳世界》投稿方式[05/29]
- · 《低碳世界》征稿要求[05/29]
- · 《低碳世界》刊物宗旨[05/29]
突出绿色低碳抓好产业减排 四川积极行动应对气(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突出推进绿色城镇化 低碳生活品质更加彰显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评价和标识,2017年全省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29个、建筑面积
突出推进绿色城镇化 低碳生活品质更加彰显
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评价和标识,2017年全省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29个、建筑面积444。3万平方米,37家105项产品获得绿色建材标识。推进居住建筑65%的节能标准在成都等9个城市率先执行,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截止2017年末,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建筑面积约556。2万平方米。强化交通运输减排,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推进绿色公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示范。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市域铁路、轨道交通、水运等低碳交通,2017年铁路里程达4919千米,开行国际班列1012列、居全国首位。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创建“公交都市”,公交出行分担率提升至16。5%,其中成都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比率达到48%。推广慢行交通,成都共享单车投放量约145万辆,累积注册用户数超千万人次,日均骑行次数近400万人次。淘汰黄标车等老旧交通运输装备,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汽车,截止2017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4。7万辆,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2。7万辆,占公交车辆总数的84%。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城市、低碳社区试点,促进绿色消费,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都稳步推进“碳惠天府”计划。
突出开发林业碳汇 生态屏障功能更加凸显
作为全国首批林业碳汇项目试点省份和森林碳汇发展优先布局区,四川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推进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启动森林碳汇产业扶贫示范工程,设立首支以大熊猫保护、增汇减排为目的碳汇基金。截至2017年底,全省森林面积达到2。76亿亩、森林蓄积量达到18。6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8。03%,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84。8%,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6%,林业碳汇能力显著增强。
突出市场机制作用 控排交易机制更加有效
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制度,在全国碳交易体系启动后率先出台落实工作方案,率先完成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核查与监测计划制定,加快碳交易平台和碳市场能力建设,有序开展企事业单位碳排放信息披露,推进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项目、农村能源碳减排项目开发。四川碳市场2016年12月开市以来,国家核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累计成交近230万吨、居全国第六。积极推进国家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顶层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适应气候变化 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备
科学评估气候变暖和极端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强化极端天气监测预警预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森林抚育和病虫害防治。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建设,提升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防范化解高温、强降雨、洪涝、干旱、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开展滑坡、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隐患排查和治理,强化救灾物资和力量保障,提高综合减灾救灾和应急指挥能力,建成避难场所82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55个。
突出对外开放交流 气候变化合作更加频繁
加强应对中美、中欧地方气候变化交流合作,参加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中美省州长论坛、中美“2+2”清洁能源论坛,申请和实施全球环境基金(GEF)、绿色气候基金(GCF)等国际组织项目。稳定运行中国第一个与外资企业直接合作的造林减碳项目--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推进中美“2+2”合作,支持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与华盛顿大学设立能源科研种子基金暨四川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等研究与合作。支持东方锅炉、东方电机、东方汽轮机公司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长期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进一步提高气候变化意识,强化气候变化行动力度,才能保护地球家园,共绘美好山水画卷。面向未来,四川将按照碳排放达峰目标,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在体制机制、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经济政策、科技创新、对外合作等方面进一步采取强化政策和措施,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实现碳减排承诺。
文章来源:《低碳世界》 网址: http://www.dtsjzzs.cn/zonghexinwen/2020/082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