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世界》栏目设置[05/29]
- · 《低碳世界》收稿方向[05/29]
- · 《低碳世界》投稿方式[05/29]
- · 《低碳世界》征稿要求[05/29]
- · 《低碳世界》刊物宗旨[05/29]
低碳生活的环境道德诉求(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实用主义哲学之父”、“美国精神的先知”、环境保护的先驱爱默生 (RalphWaldo Emerson)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陷入病态和痛苦之中,乃是由于破坏自然和远离
“实用主义哲学之父”、“美国精神的先知”、环境保护的先驱爱默生 (RalphWaldo Emerson)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陷入病态和痛苦之中,乃是由于破坏自然和远离自然而导致的,自然具有一种独特非凡的意义,它是人生存的基础和必须依赖的对象,具有一种唤起崇敬和景仰之情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人感到愉悦和幸福;自然具有道德审美价值,可以通过回归自然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罗尔斯顿指出:“只有人以一种恰当的敏感态度对待自然事物时,他的品性的某些完美之处才能得到显现。大自然就像美术、文学和音乐一样能提高人的品性,这使大自然成了一种更精致的资源 (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它是一种功利性的资源那样)”,“我们需要从大自然中获得科学的、娱乐的、美学的、塑造性格的和宗教的这类高质量的体验”。[3]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也认为,亲近自然是人类精神健康的构成要素,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个人保持精神独立性的避难所。只有在自然之中,人的灵性才能得到更新和提高。自然还能医治在社会中滋生的许多道德罪恶,增进人的道德,因为自然的简朴、纯洁和美丽能够砥砺我们的道德本性,更新和提高我们的灵性。可见,大自然提供给人的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人满足情感和精神需要的宝库。
有意义的生活需要有一个崇高的精神基础,物质产品只是人生存中的有限对象,在满足了日常生活的物质需要之外去追求过度浪费的高消费生活,不仅存在着剥夺人生命和健康的隐患,还会使人坠入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之中无法自拔,降低人的生存境界。人应该追求一定的精神价值以充实和完善自己,无论是探求真理、创造艺术、提高德行,还是开发沉睡在人体内的潜能,都会丰富人类对生命真谛的领悟,深化对生存价值的认识,体验真正的幸福。
三、提高低碳生活道德觉悟之路径
践行低碳生活,需要加强公民环境道德感的培养。环境道德感包括正确的价值判断、正确的环境道德准则、环境审美感、参与环保的意愿、尊重与热爱生命的品质等,它构成了现代人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生活环境道德感的形成需要一种大文化、大宣传格局,政府部门、管理机构、大众媒介、民间组织、各类学校等要发挥自身优势,以多样化的形态引导和教育人们。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低碳”已成为世界潮流,并且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形象密切相关,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政府部门应该在低碳生活推行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除了以法律、法规、政策等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外,还应把低碳生活与公民的道德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发出“低碳生活倡议书 ”、“致公民的一封信”、“低碳生活手册”、倡导国家干部在低碳生活中发挥带头作用等形式,传播低碳知识,营造低碳文化氛围。
(二)彰显媒介的导向功能
在信息化的时代里,媒体的传播能量和宣传威力不容低估。低碳道德意识的形成,与人们在电视、网络、报刊、报告会、展览会、文艺演出、广播等媒介中看到、听到的宣传内容有着直接关系。在媒体报道和宣传的过程中,标新立异的做法要汲取,切近生活的办法更要弘扬,还应把低碳与公民的素质培养联系起来。
(三)利用民间的社会力量
我国的环保民间组织 (NGO)是发展最快、数目最多、最为活跃、最有影响的民间组织。网上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各类环保民间组织 3700个左右,在加强公众参与、推行低碳生活方面,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肩负着宣传、教育、监督、建言等社会责任。“少开一天车、空调不低于 26℃”等活动就是由民间环保组织最先发起的。加入环保民间组织的成员首先要有较高的低碳道德觉悟,同时要带动、影响其他社会成员树立低碳意识、践行低碳生活。政府和环保管理机构也应扶持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支持它们的公益活动。
(四)依托学校的教育优势
学校是环境道德教育极其重要的阵地,其道德人格的培育作用不可忽视。1975年,联合国建立了国际环境教育规划署,发起进行全球环境教育规划。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培养被教育者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对待环境的态度。学校的低碳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把低碳生活习惯培养下来,带到社会上去。发达国家一般重视中小学的环境道德教育,发展中国家一般重视大学的环境道德教育,应该让环境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培养出真正具有环境道德人格的下一代。
文章来源:《低碳世界》 网址: http://www.dtsjzzs.cn/qikandaodu/2020/1103/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