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碳世界》栏目设置[05/29]
- · 《低碳世界》收稿方向[05/29]
- · 《低碳世界》投稿方式[05/29]
- · 《低碳世界》征稿要求[05/29]
- · 《低碳世界》刊物宗旨[05/29]
世界|欧洲低碳城镇建设经验及启示——以瑞典(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城市规模较欧洲国家普遍要大,从效率的角度,很难在小尺度上大动干戈以保持建筑多样性。但当前开发商主导型的住区开发模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城市规模较欧洲国家普遍要大,从效率的角度,很难在小尺度上大动干戈以保持建筑多样性。但当前开发商主导型的住区开发模式正在侵蚀着各地地方建筑的文化性和特色性,同时,不科学的生态系统构建不仅增加了运维成本,甚至违背了生态自然规律。低碳开发,要求建筑设计、生态设计要因地制宜,努力实现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保、自然、和谐甚至具备一定的固碳功能。文化开发,则要求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尊重当地文化。因此,建议在房地产项目和重大建筑项目批复中,探索纳入低碳和文化考量要求,并构建社区或小区低碳文化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由“卖地”转变成为“招商选资”,避免全国“千城一面”。
(四)以恢复老城活力为目标,积极探索低碳化老城改造机制
大规模新城开发是近年来我国城市拓展的主旋律,建设新城也成为很多城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然而,随着新城的开发和新中心的建立,许多城市老城区的吸引力和活力正在大幅度降低,人员流失、就业机会减少、环境治理恶化等问题逐步凸显。20世纪后半程,老城改造在欧洲也是重要议题。随着制造业向亚洲地区的转移,欧洲许多城市功能由二产向三产转变,城市原来的工业用地被大量废置,重新激活老城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其中,法国巴黎左岸及瑞典马尔默这两个工业区的成功转型,还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
相比之下,当前我国许多老城的没落更多是由于新城建设及城市中心的转移所导致,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城改造机制,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新城、老城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考虑到我国老城区的实际现状以及改造的复杂性,建议以低碳为理念,开展基于经典旧建筑保护、保持原有格局的低碳化老城改造试点,探索可行的开发模式、技术路径、融资机制等,进而逐步推广,实现我国“老城”向“新城”的转变。
(五)以防灾减灾为出发点,加速推进城镇适应气候变化进程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欧洲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加速提高城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到城市看海”已经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在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实现防灾减灾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城镇建设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
2016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到2020年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等目标。当前,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议全面启动城市城镇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通过总结国外先进经验、研究提出基础设施建设新标准、加强能力建设等措施予以落实。建议在正在开展的国家低碳城(镇)试点中全面推行适应气候变化建设,总结经验,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为全面提高城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奠定基础。
(六)以垃圾变低碳能源为宗旨,全面提升垃圾资源化处理水平
垃圾资源化利用在欧洲已经成为主旋律,尤其是瑞典和丹麦,在垃圾回收利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丹麦正在打造以垃圾发电为基荷的能源供应系统。目前我国垃圾处理依然以无害化为主,例如垃圾填埋,资源化利用水平明显偏低,同时受技术水平、民众舆论、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约束,垃圾处理、“垃圾围城”已经成为我国众多城市的难题。
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4亿吨,若能实现高比例资源化利用,将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但从现状看,要达到瑞典的水平,我国依然任重道远。针对垃圾资源化利用,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全面落实垃圾分类,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实现垃圾分类投掷、分类运输、分类储放、分类利用;二是加大对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的监管,对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先进的企业予以奖励,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予以严惩;三是逐步探索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同市政合作的垃圾回收利用模式,提高垃圾资源化运转效率;四是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在新建城区试用更为先进的垃圾回收、转运、利用综合解决方案,探索基于“垃圾”的分布式能源技术路线。
文章来源:《低碳世界》 网址: http://www.dtsjzzs.cn/zonghexinwen/2020/0805/436.html